快好知 kuaihz

纾解陪读“阵痛”,寄宿制并非唯一答案

据《中国青年报》10月16日报道,陪读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至少在大别山腹地的这个小镇上,这事儿一点儿也不稀奇。根据晓天中心小学的估算,全校现有的451名学生中,有超过一半学生来自周围偏远的村庄。过去十几年里,散落在农村的教学点陆续撤销,这所全镇最大的公办小学承接了这部分生源。大山深处的村民们,离开居住多年的村子,从孩子进入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便来到镇上租房居住。

晓天中心小学的“陪读”现象,是我国乡村教育的缩影。凡是有乡村学校的地方,大多存在陪读。陪读既有乡村中小学、教学点被撤并的因素,也有家长教育期望不断提高的因素。随着对留守儿童问题认识的提高,乡村陪读队伍呈现出迅速壮大的趋势。

离开偏远村庄,在乡镇或城镇租房,大大增加了乡村家庭的教育成本。最大的痛楚是,普遍存在的隔代陪读,呈现出“陪人不陪读”的特点。老年人只是就读儿童的临时“保姆”,绝大部分无法胜任作业辅导和育人工作。这是低效的陪读,更是低效的家庭教育。大量留守儿童沉迷网络游戏、产生心理问题,与低效的隔代陪读不无关系。隔代陪读替代家庭教育,是当前我国乡村教育亟待破解的一个问题。

为破解低效陪读,我国在乡村实行了寄宿制教育。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然而,乡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管理存在诸多弊端,无法与家长的教育期望相适应。

这主要是因为,受政策影响,乡镇寄宿制学校主要倾向于初中,小学几乎是一片空白。更主要的是,寄宿制学校教师必须承担早晚辅导任务,但政策却没有为辅导费提供依据,地方财政更没有这部分专项支付,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直接导致一部分寄宿制学校名存实亡。很多寄宿制学校虽然建起来了,但管理却处于“放羊”状态,或者是出工不出力。

这几年,寄宿制学校的弊端逐渐呈现出来——低效的教育管理造成的教育低效。儿童来到学校寄宿,学校就承担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增加了“第二监护人”的身份。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原因,学校很难引导学生拒绝不良诱惑,也不可能完全替代父母的角色,以致学生问题百出。“教育不是万能的”,寄宿制学校教师对此有着更加深切的体验。

陪读还是寄宿,选择权在家庭,选择的根本原则是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陪读,正是因为看到了寄宿的弊端。寄宿并非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的终南捷径,陪读或许才是乡村教育未来的大趋势。今天,我们感叹陪读家庭的酸甜苦辣,感叹陪读的低效,但其实这仅仅是一种“阵痛”。

随着乡村家庭对教育期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夫妻一方留家照料”,隔代陪读格局正在被打破,陪读正在回归原始的家庭教育。由于年轻父母多受过教育,文化水平高于上一辈,家庭教育质量有望走向高质高效,陪读将越来越有含金量。由此,寄宿制教育的使命必然会转型升级,倾向于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倘若政策能够激活乡村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积极性,高效陪读或许能够成为破解留守儿童问题,破解乡村教育式微现状,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突破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非唯  非唯词条  寄宿制  寄宿制词条  陪读  陪读词条  阵痛  阵痛词条  答案  答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