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评上了教授。这是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
大学校园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教师不在搞研究就在去搞研究的路上。”从中可见目前高校“以论文论英雄”职称评审制度的弊端。更令人担忧的是,“唯论文”的职称评审制度,不仅对那些一门心思教书的教师不公平,还会让“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讲课高手嘛,一辈子做讲师”等消极论调蔓延,悄然助长“教得好不如写得好”等非主流思想。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一系列真招实措改进人才评价的方式,提出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这为高校职称评审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教师升职晋级实现多元化考评打开了一扇窗。
将一定的职称评审指标向“教学专长型”教师倾斜,让潜心教学的教师享受到优厚待遇,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还会让职称评审更加公平。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唯论文”不等于“不重论文”。以论文作为职称晋级评审的重要标尺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具有直观、明确、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也是这么多年“无论文、不职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题研究过程有其极其重要的一面,研究成果的发表同样重要,也是高校教师应尽职责。试想一下,爱因斯坦的思想再先进,不写成论文,后人便无从知晓;牛顿不把研究成果出版成书,也无法造福于人类。
因此,没有一篇论文,却获评“教学专长型”教授,是对原有“唯论文”的职评“游戏规则”的突破,是职称评审机制改革的一缕春风。但这仅是万里长征长第一步,还需更多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职称评审中探索出更多公平合理的改革举措,而不能走歪方向。
“不唯论文”不等于“不重论文”,更不是对论文评价方式予以全盘否定。没论文也能评教授,只是职称评审改革朝着向好的方向前进,体现了评审制度的多元化趋势,真正让教师回归本分,让潜心于教书育人的教师同样有尊严、有前途、有发展,这才是这项举措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