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多年的好友相聚,言谈之中,他们提到了对教师的看法——教师早就跌落神坛,越来越多的人会“差评”教师。我一脸愕然,当问及原因,他们回答:“看看媒体的报道便知,体罚学生,殴打学生,甚至性侵学生的事件不绝于耳,师德败坏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听到这些话,我一时无言以对。其实,这样的评价,网络上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关于教师的各种“丑闻”曝光后,这样炮轰教师无德无良、素质低下的讨伐音便铺天盖地起来。
这种“一边倒”的评价背后,却是无数遵纪守法、默默耕耘的人民教师在“受过”,他们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舆论重压。为什么极少数教师的恶劣行径,就可以扭曲公众对教师队伍的认知?
笔者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混淆教师个体行为的复杂性与教师职业的统一性。教育是影响人、塑造人灵魂的事业,当然神圣与高尚。然而,全国1600万的庞大教师队伍,难免存在“恶人”。然而,个体的行为、思想境界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情况。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素质是值得肯定的,是值得人民群众信赖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主要原因。把极少数教师的违规违法行为与整个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准划等号,显然陷入了以偏概全的狭隘经验主义认知误区。
二是舆论导向助长群众对教师队伍的偏见。首先,为吸引眼球,扩大影响力,一些媒体,尤其是非教育类媒体,对教育负面新闻很“感兴趣”。根据传播学的框架理论,久而久之,受众难免会对教师职业产生刻板印象。其次,为投其所好,一旦出现学生自杀等事件等负面舆情,一些媒体不加以调查核实、不分青红皂白,便向公众暗示教师的管理有问题,对涉事教师可能存在的师德问题进行大肆讨伐……
可作为例证的,便是最近发生的“河南学生20年后报复殴打当年老师”的事件,事情曝光后,媒体舆论几乎全部导向“教师体罚学生埋下的祸根”云云,甚至公开为该男子暴打老师的行为点赞,对动手打人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部分媒体对以暴制暴非法行为不加剖析与讨伐,反而将视线集中在师德上,这种一味迎合大众口味,消解、甚至抹黑教师形象的舆论导向,只会更加强化公众对教师的负面情绪,助长社会的暴戾之气。
扭转公众这种认知误区,除了持续加强师德教育,清理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外,还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为维护教师职业形象积极发声。同时,更希望有关部门与媒体能够切实担负起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重建教育舆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