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家长来说,“陪读”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中学、大学,由中小学生的父母组成的“陪读大军”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在城市家庭中,陪读比例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孩子小,无生活自理能力,或就读学校离家远,因而需家长陪读,照顾其生活并辅导作业,这本无可厚非,但过度陪读会让孩子对家长过分依赖,不利于孩子成长。
首先,过度陪读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有孩子表示,自己一回家,父母说话都是轻声细语,走路也蹑手蹑脚。做作业时,妈妈就坐在旁边,一会儿倒水,一会儿递水果,注意力很难集中,还增加了心理压力。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陪读往往会使他们觉得心中有愧,产生思想负担,进而影响成绩及心理状态。
其次,过度陪读会助长孩子好逸恶劳的坏品性。在学校,学生一般都是自己动手买饭、洗衣、整理内务,而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往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容易滋生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思想,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生活观。
再次,过度陪读不利于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家长过度陪读的孩子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对父母依赖惯了,进入大学后,他们往往会感到茫然无助、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大学生活,有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所以,对于自觉性较强的孩子完全不用陪读,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孩子也只需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即可,没必要再去陪读。
最后,过度陪读容易造成孩子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陪读容易促使学生迟到、早退,受纪律的约束相对较小。久而久之,他们的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会逐渐淡薄,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过度陪读还会使孩子脱离班集体,丧失集体荣誉感,难以形成深厚的同学情谊。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最可怕的就是用父母的幸福栽培孩子的幸福。”家长陪读并不是帮助孩子学习的唯一良策,也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