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起跑线”和“从娃娃抓起”的论调在社会上传得风生水起,许多学生家长更是深信不疑。提前教孩子识字、算算数、背唐诗、学外语、上兴趣班……家长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快人一步”,以便在后面的竞争中抢得优势。
儿童的早期教育的确非常重要,但不能简单地将早期教育与早期智力开发划等号,更不能将其等同于识字、算数、学英语。大量事实和理论研究表明,过早对儿童进行专门化的训练反而有可能抑制儿童的全面发展。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条件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一对双生子,其中一个孩子从出生后48周起,每天做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另一个孩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第53周起开始训练。第一个孩子经过6周训练后,能熟练地爬上五级楼梯,而第二个孩子在训练2周之后,便轻而易举地赶上了第一个孩子的水平。由此,格塞尔得出如下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这个实验表明,儿童成长受生理和心理成熟的机制制约。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沉重的负担,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入学年龄影响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起跑线”并非就意味着上学年龄越小越好,9月1日以前入学是人为决定,没有任何生理依据。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有位经济学家,从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资料中发现,入学年龄与成绩有关:四年级学生中,年龄相对较大的孩子的测验成绩比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成绩要高出4%~12%,这一点差异就可能使两个孩子的后来发展不一样;到大学时,研究者发现年龄相对较小的同学的学业成绩比年龄大的同学少了11.6%。所以,父母不必急着让身心还未准备好的孩子去入学,学得早不如学得好。
通过强制训练获得的“泡沫优势”是靠不住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曾经做过试验:把175个小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则从孩子出生三个月时就开始进行超前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的智商平均要高出15点。然而,他们在继续跟踪后发现,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小学四年级以后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甚至超过了实施超前教育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提前进行教育和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某些方面会占有一些优势,但这种优势完全靠人为的力量,是不会持久也不可能持久的。
进行不科学的早期教育将会顾此失彼,影响儿童的协调发展。前些年,杭州大学和日本的大阪教育大学、筑波大学联合进行了中日两国幼儿认知能力比较研究。中国和日本的三岁至七岁的儿童认知能力测查结果表明:在总共十八类指标中,中国儿童分辨数的概念、时间、序列等能力比日本孩子强,而在运动、组合、容积、空间转换等方面则日本孩子要强。这充分暴露了中国幼儿早期教育中的误区——对幼儿过早地进行以数字、文字为主的所谓的早期训练,而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空间转换、形体感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左脑的智力发展比右脑发展超前,从而影响了幼儿大脑的左右均衡、协调发展。
早熟的瓜不甜,这是众所周知的自然现象。父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与训练,其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并不一定让家长如愿以偿。不管是“起跑线”还是“从娃娃抓起”,一定要讲科学,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敏感期,绝不能跟风随大流,更不能一厢情愿地强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