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副处长陈文涛说,2006年以后,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辍学的原因发生了明显变化,因贫辍学和因远辍学的学生比例逐步降低,因学习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已占到大多数。2016年有关统计显示,流失学生中因厌学或学习困难而辍学的占60%以上。(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既然学习困难成为了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主因,教育精准扶贫就要转变思路,想方设法打赢“控辍保学”这场攻坚战。
当下,各地广大教师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积极投入到了精准扶贫工作中,每人帮扶一个或几个贫困户,定期到贫困户家走访,送去米面油或慰问金,并做好扶贫档案。精准扶贫是全社会的事,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向贫困户伸出热情的双手是责无旁贷的。但我认为,这样做远没有教师坚守学校这一扶贫阵地更有意义。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学困生的“精神”进行有的放矢地帮扶,在“控辍保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才算把力量用在了刀刃上。
首先,学校要建立帮扶机制。
一是制定标准,精准识别。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年龄、年级、学段、知识基础等具体情况,制定出识别学困生的标准,排查出最需要帮扶的学生。
二是提高认识,全员参与。精准扶贫,人人有责。帮扶学困生是全社会精准扶贫这个艰巨任务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无论是后勤人员还是教辅人员,只要有帮扶能力,每位教职员工都要联系一个或几个学困生,对他们实施精准帮扶。
三是全面诊断,查出原因。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是基础太薄弱,欠账太多;有的是缺乏内驱力,学习无兴趣;有的是家庭环境干扰严重,无法安心学习……要弄清“致贫”的主要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精准发力。
四是制定方案,科学谋划。要制定既科学又简便易行的方案,确定好目标,列出时间表、路线图,预设出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如果一名教师帮扶几个学生,可能这几个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一样,采取的措施、达成的目标也会有差异,那就有必要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案”。
五是严格落实,不走过程。帮扶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谈心谈话、家访、个别辅导、学习小组的同伴支持、赠送书籍文具等,但不论采用哪种形式,教师都要掏出真心,扎实去做,坚持去做,追求帮扶的实效性。
六是纳入考核,激励先进。要把帮扶工作纳入教师常规工作考核,正确使用考核结果,并和评先评优评模评职挂起钩来。不仅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起点和过程;不仅要关注帮扶材料,还要看实际效果,力争考核科学、公正,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其次,学校要苦练“内功”。
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引导教师熟谙教育规律,教育学生要融入智慧、艺术含量,不歧视、体罚学生,多些爱心、耐心,对学困生尤其要多些赏识之心,努力发现他们点滴的闪光之处。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千万要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就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快乐。”
二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学习是一种劳动,对于天性爱玩的孩子来说,学习当然不会比玩更有吸引力。课堂无趣,孩子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致,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容易让孩子生成厌学情绪。所以,教师要苦练教学基本功,努力钻研教材,认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摒弃满堂灌、满堂问的课堂,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用幽默风趣的儿童语言跟学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课堂变得精彩些、好玩些,吸引学生乐学、爱学,从而迷恋上课堂。
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班级或学校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很多学困生只是在学习上落后,在其他方面往往胜人一筹。如果在其他方面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获得了自信、自尊,也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值得一提的是,开展读书活动尤其必要。很多教师认为,对于学困生,他们连课本知识都学不懂,还读什么课外书?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儿童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阅读,他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教师给贫困户送点米面油,不能解决学困生的根本问题,而进行“精神”帮扶,不仅能温暖他们的今天,更能为他们明天的幸福奠基。所以说,教师精准扶贫的阵地应该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