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作者在蒲公英评论平台撰文称,不少中小学的教育课题主持人,不是校长就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很少有普通教师做课题主持人的。有的学校领导一人挂名七八个课题主持人,表面看来,有助于课题研究,而究其实质,害处多多。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领导主持课题,有利于弊。不利之处是领导工作忙,行政事务多,没有闲暇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其好处在于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人力、物力和资源保障。然而,笔者认为比课题主持人更重要的是营造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让课题研究能够引领教育教学,促进教改,减轻课业负担,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
第一,要树立科研兴校意识。一方面学校要营造研究氛围,引导教师积极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多研究、学习、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将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的、棘手的、亟需深度研究的问题当作微课题、市级课题、省级课题研究。如此,经过深入研究,一个个棘手的问题解决了,疑难排除了,学生发展了,教师能力提高了,研究资料充实了,课题也就结题了。这样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工作便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只有学校风清气正,教师研究深入,踏踏实实做学问,才能做到教学、研究两不误,出现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势态。
第二,深入课题研究,向陈旧教学思维挑战。素质教育倡导多年,但应试教育依然势头强劲,学生、教师仍然在应试的漩涡里挣扎。其原因就在于课题研究成果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发挥作用,课题立项时要充分论证,课题要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发展,有针对性和使用价值。要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导向功能,向应试教育挑战,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课题研究为学生成长带来新机遇。要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要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尝试。课题研究结束,要大胆推广教研成果,让教研引领教学。
第三,要完善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学校要完善课题研究的保障制度,提高人力物力支持,能为研究者保驾护航,促进学校教育科研上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逐步完善课题评审制度,让资深的一线教师也有做评委的机会,评阅资料、成绩核算、综合评价等要有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只有将学术腐败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才能保证课题研究既有学术理论的高度,又有教学实践的深度,经得起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