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课堂改革,目前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通过让教师上公开课以提高教学技能。但公开课不等于家常课,公开课上得好,不等于家常课就上得好。目前已有很多专家指出,公开课不如家常课实在、实用又有实效,但许多家常课因为过于随意、随便,评价通常较低。(11月15日中国教育报)
公开课主题鲜明、任务明确,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不可否认,现在的公开课确实有作秀之嫌,特别是“级别”较高的大型公开课往往成了表演课。
究其原因,首先这种公开课不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或教研行为,而是凝聚专家、同行的教学智慧,体现了领导、学校的教育意志。其次,在“一课定终身”的评价尺度下,公开课教师个人可以很轻易获得荣誉及实利。从而使得这种公开课丧失了部分真实性。在大型的公开课比武中,往往只有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参与上课,有的老师早已把“问题”提前交给学生,以得到学生的有效“配合”。因此,这种表演式的公开课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忽略了课堂主体。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所以,公开课除了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外,最主要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为此,公开课要想获得有效的价值,从备课开始,就要转变、更新课堂观念,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出发点。
我认为,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习困难生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等。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我看来,备学生应该把握三点:一是研究学生的实际状态获取信息,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二是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进而设计不同的要求。在倡导个性化、尊重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对学生的差异要细心观察,分层教学。三是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有备无患。在备课中,获取学生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不仅与学科特征有关,而且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连。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备课的重要内容。
公开课本来是老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的一种好办法,公开课成为表演课显然失去了公开课本来面目。一节有价值的公开课,应敢于暴露教学设计的意料之外,再现原汁原味的师生互动。只有这样才值得教者和听者去研究,从而达到以教促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