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指望“无作业日”助推素质教育,恐怕没那么简单

近日,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陆续启动了周三“无作业日”计划,当天老师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鼓励孩子做一件自己喜欢的、有益身心的事儿。很多同学确认没作业后,激动得欢呼:“太棒了!”但也有部分的家长对不布置作业有顾虑。个别同学又被家长安排了辅导班……(11月11日扬子晚报)

每周三设置“无作业日”,彻底解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头脑,让学生在“无作业日”尽情地体验生活,开展体育运动,实施课外实践,丰富生活经历,提高知识素养,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无作业日”减少的是书面性作业,增加的却是活动性实践作业,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理想固然很丰满,现实却依然骨感。“无作业日”果真能够像学校预想的那样,成为素质教育的助推器,成为理想教育的新起点吗?恐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事实上,关于减负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已发布了不少“减负令”,地方出台的“减负令”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教育部2013年8月出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明确提出,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相较而言,南京市一些学校设置周三“无作业日”并无突破性进展,只是顺应或者放宽了国家对小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与要求。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或是中小学校都极力推行减负,另一方面,学生负担不减反增,家长的焦虑感更甚。学校教育理念与家长的焦虑存在着天然的冲突,所以校内减负、家庭增负的现象广泛存在。仅靠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的一纸命令,就彻底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实顽疾,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学校单方面的改革很难奏效,更难以让家长认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家长文化程度明显提高,对优质教育的理解愈加深刻,他们也深知素质教育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孩子的前途与命运,面对竞争激烈的大环境,家长只能选择让孩子面对应试压力。 

要真正落实“无作业日”,为中小学生减负,就必须在教育评价机制上动真刀,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与升学的重要依据,以评价为导向,积极引导中小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素质的提升;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课外实践。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考、高考制度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成为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参考。现下,教育需要探索的正是如何让素质评价落地生根,并以此指引学生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变革,进而成为中小学减负的重要杠杆与抓手。有了评价参与与促进的“无作业日”才能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助推  助推词条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词条  指望  指望词条  恐怕  恐怕词条  作业  作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