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认为,近年来,高中生出国现象愈演愈烈,这对国家高等院校发展、人才培养的影响是深远的,“建议国家做出一些应对,比如现在公办教育做得好,对民办教育是不是可以给予更多地支持,作为对公办院校的补充?”(3月5日大河报)
优秀人才流失早已不是新话题,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自2008年开始,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呈爆炸式增长,2008~2010年,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分别是17.98万、22.93万和28.47万,同比增长 24.43%、27.53%、24.16%。这些出国留学人员中,高中优秀毕业生所占比重逐年攀升。也就是说,优秀人才的流失,以前以大学毕业生为主,而现如今高中毕业生正迅速跻身这一行列,导致低龄化人才流失现象加剧。
留学热潮带来的人才流失,无疑将直接影响中国在国际人才战场上的成败得失。高中、大学都留不住尖子生、企业研究所要不到一流人才,国内还能留住青年一代精英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事关民族未来。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中,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增强了对手,其双重损失叠加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日益严峻的优秀人才流失问题,扼腕叹惜之余,我们首先应该直面现实,冷静客观全面深入地分析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只有号准脉,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回避主要矛盾,随意开出疗救的方子。
优秀人才流失由大学生波及高中生,问题的根源首先在于国内大学吸引力减弱。这种减弱表达了公众对国内大学办学质量的信心不足,正是由于不看好国内大学的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一些家长才宁愿出大价钱送孩子到国外念大学,他们希望孩子能有创新精神,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自我成就感,而不是仅为了找一份好工作。
其次在于应试压力过大的高考招生体制,虽然有高校扩招,但考上好大学依然得拼尽全力,与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相比而言,欧美国家的考试制度更灵活,大学的宽进严出,让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升学压力,大学更多的是启发式教育,强调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而中国学校更多的是知识灌输与机械训练,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解决国内大学吸引力不强,公众信心不足的问题,固然需要扶持民办教育,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先进的办学理念来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然而,就现实而言,办好国内的公办大学,改革国内大学落后僵化的管理体制,提升国内公办大学的办学质量,才是遏制优秀人才流失的关键。
在留住优秀人才的重大问题上,应高瞻远瞩,还高校独立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充裕的教学科研实验经费,创造公、私高校公平竞争环境。公办大学理应直面现实,主动去行政化,立起学术研究独立的大旗,主动挑大梁,挺直脊梁,让公众看到希望。高考招生体制改革也应逐步推进,以招生体制改革倒逼教育教学改革,但改变应试至上为注重核心素养的教育,尚需时日。
由是观之,留住优秀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扶持民办教育等举措的协调行动,只有推动国内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的改革发展,办出理念先进和效益优质的好大学,才算抓住了优秀人才流失的要害,才能牵住留住优秀人才的“牛鼻子”。那种靠扶持民办教育来留住优秀人才的办法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实在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