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一中高一AP班率先试行了“分数银行”。学生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挂科”,可以向任课教师申请“贷分”,下次考试出分再行“还贷”。如果学生出现违纪等问题,就取消其“贷分”资格。学校这一新鲜的举措引发不小反响。
对这则教育创新案例,笔者并不看好,因为它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考试评价中存在的实质问题,更解决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表面上看,“分数银行”有一定积极意义,似乎可以用暂时的“借分”缓解学生一时考试较差的窘态,姑且维护了自尊,减轻了心理压力;同时,为了“还分”,今后就要努力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似乎也有一定激励作用。
但是,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成绩也好、分数也罢,是无法真正借到的,因为分数是学生现有学科水平和能力的一种直观反映。良好的成绩,都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生通过刻苦阅读、理解、训练而渐渐习得的。从“分数银行”借来的分数永远不是自己的分数,因为这借得的分数不代表真实水平,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即使今后还上了原先借来的分数,但“此”分数也不是“彼”分数,恐怕不会的还是不会,知识上的漏洞依旧存在。
“分数银行”跟实体银行毕竟不同,道理和运作上很难互相借鉴。钱就是钱,银行不管你是从哪里得来的,按期还上借款就好。但分数能这样吗?这次考砸了,不好好复习、总结,依靠别的办法或下次考高分艰难还上,那岂不是将前面落下的学业敷衍过去了?这是不是有点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且,违纪的不能借分,无异于道德绑架;有些老师还放“高利贷”,更不是教育教学应有的科学做派。
学校也好,教师也罢,在学生考砸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比如,是学习方法问题,还是努力程度不够问题?是前面知识欠缺问题,还是理解或应用方面的问题?是否还有学生疾患、家庭变故等特殊原因?负责任的老师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点功夫去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将学业成绩尽快提上来。如果把心思用在开“分数银行”上,为暂时的分数而“相互应付”,则是误了孩子,也耽误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大事。
再说,“借分”似乎暂时缓解了尴尬,但会不会因此也放纵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会不会使其患上“借分”依赖症?这还真不好说。学习从来就不是轻轻松松的事,分数更不是说借就能借的;考试原本是很严肃的事,学习原本是很严谨的事,但“借分”之举似乎是在嬉戏。在高考背景下,三年高中或许可以不断地靠“借分”度日,但高考时咋借?
教育教学是严谨的科学,需要老老实实的态度,才能做好这门学问。教师应该爱岗敬业、诲人不倦,教学上精益求精,尤其要关爱学困生;学生需要不断增强学习内驱力,立大志,有毅力,刻苦努力,讲求学习方法和效率,不断提高课业成绩。落实好这些教育常识后,学校还需要开办什么“分数银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