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布置作业,历来有许多争论。寒假就要到了,教师更应当认真思考,如何为学生布置寒假作业更为科学与合理。
《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19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学生作业家长做”是角色错位》的文章,作者列举的一些奇葩作业,让学生手足无措,甚至让家长都瞠目结舌,那么教师该布置什么作业呢?
11月18日又刊发了一篇题为《家长帮助孩子做作业又何妨》的文章,作者结合自身实践论证了实践性作业的诸多益处,但是,实践性作业就是作业的全部吗?
在我看来,思考前面两个问题,首先应先回到“作业功能”的原点上来。作业的第一个功能是“温故而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对前一天的记忆只能保存33.7%。所以作业的第一个功能应当是复习。第二个功能是“未雨而绸缪”。类似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已开始实践,学生在课余通过看微课、查阅或收集资料等方式自学,课内便能有效地和教师一起讨论或解决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这类课堂要求学生预习。第三是“拓展而提升”。拓展性课程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布置相关的实践性作业便属于拓展性课程的内容。
其次,要站在“学生差异”的角度来思考作业问题。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智力由以下八种能力构成: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认识学生的长处,尽量促进学生发挥智能长项。延伸到“作业”话题,当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千篇一律地布置,更不能一刀切地评价。
基于“作业功能”的指向,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菜单式作业是实现共赢的不二选择。
从哲学角度看,菜单式作业可以分成两类: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所谓的共性作业,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是达成课程底线目标的训练;所谓的个性作业,是由教师提供的多种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是指向提升学生自身素养的设计。就小学语文课程而言,个性作业可以有“看朗诵视频并尝试朗诵一篇诗文,在微信圈或QQ群里和同学分享”“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课外阅读30分钟”“做一张读书卡”“去图书室或新华书店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等。
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看,菜单式作业可以分成三类:温故知新类、未雨绸缪类和拓展提升类,分别指向复习、预学和拓展。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提优补差。学习能力强的多做一点,学习能力弱的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学无止境,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都跳到同一个高度,但是我们能帮助学生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成长。作业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更不是课程的核心,而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自主选择。
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讲,菜单式作业可以分成两类:独立作业和合作作业。学生,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是一个社会的人。因此,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是他们终身学习所必需的两种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有师生合作学习的示范,有对学生进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对生生合作学习的指导,缺少的是家长和孩子合作学习的指导。因此,菜单式作业中的“合作学习”,正是给予家长和孩子合作学习的机会,处理得好便会事半功倍。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方式的合作学习,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家长切不可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