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通知强调,建设并办好寄宿制学校,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中国新闻网11月28日)
早在2007年,针对网友反映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教育部就在回复中提出,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但至今仍有些地方没有很好地把握撤点并校原则,表面上不再撤并乡村小学,实际上是变换了手法,采取切香肠式的方式撤并。先找借口把小学高年级集中起来,等于先撤了乡村小学的高年级。这样一来,很多乡村小学只留下中低年级,学校人数少到不足百人,甚至只有六七十个学生。有些乡村小学的中年级也被撤并,只留下一二年级。如此做以后,这些学校就成了一个个教学点,然后基层教育部门再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要求撤并这些学校。
这种“切香肠”式的撤并虽然也遭到群众反对,但因为每次直接受到影响的人群比较少,反对声音很弱,一般不会引发大的干群冲突,群众在无可奈何中不得不接受村小的撤并的现实。在某些教育领导看来,用这种工作思路成功地完成了工作,让办学更有效率。然而,这明显违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累积矛盾。
所以,我认为,国家对农村小学撤并的政策应该更具体更明确一点,尽早制止一些地方“切香肠”式的撤并行为,充分照顾乡村孩子,别让他们上学的路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