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当前教育写作的症状分析

早在10年前,一位教育界的前辈就告诉我:名师都是写出来的。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不好妄加评价,但这些年因为坚持写作,我充分认识到,对教师个体成长而言,写作确实至关重要。

有这样认识的人绝不是少数。在一些由作者和编辑组成的QQ或微信群里,常看到大家晒自己的“成果”:有些作者写作的速度之快、频率之高,令人咋舌。据说,有的作者十分钟就能敲出一篇“千字文”,在他们看来,新闻评论要的就是速度,就是时效。除了速度,就是“频率”,我常常看到一些“大佬”,在他们的博客或者各大报刊上,同一天中竟能见到4至5篇文章。

在QQ或微信群里,大家都喜欢自称或互称“写手”,这个看似谦逊的称谓,正好准确描述了一些作者的真实写作宗旨——为写而写,当然,这中间也夹杂着一些求取名利的倾向。于是,我们看到,一些老师从早到晚都在各大群里活跃,聒噪而轻浮。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能发表固然可喜可贺,但有的老师的文章看得多了反而会令人生厌,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文章总有两个特点:

一是跟风,什么时兴他们写什么,这些作者“嗅觉”很灵敏。“高效课堂”来了,他们唱赞歌;“高效课堂”遭批评,他们跟着扔石头。一会儿说“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一会儿又说“教育要以人为本”……发表是他们的最高标准,哪里还有什么教育思想和原则。

二是老套,固定的套路,统一的模式,将一个作者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大同小异,似曾相识。有的作者全部的文章也不过那几句话,翻来覆去地说,望而生厌。还有一种“文抄公”,东抄西摘,数数他的文字,打了引号的文字有五成以上,这样的文章也能拿出来发表?

我读陶行知的文章,那可真叫“文章不写一句空”,都是行动的指引和总结。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写作应该是行动的记录与反思,并能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这样的写作,接地气,有价值。而对于那些“学院派”教育专家,除掉理论的传播和指引之外,他们也应该走进校园,走向基层和草根,汲取营养,让这些理论融入实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才是教育的大幸。

当然,无论对于普通教师还是教育专家,观察研究、实践提炼的过程都非常漫长,就像庄稼的生长,急不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当前教育写作的症状分析  症状  症状词条  当前  当前词条  写作  写作词条  分析  分析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