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学,浙江宁波鄞州邱隘实验中学全面推行了一个改革,叫“质疑教学”,就是让同学通过各种方式向老师提任何问题。更不可思议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越多,越“捣蛋”,越给老师找茬,那么就最可能受到奖励。(10月5日现代金报)
推行“质疑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地向老师提问,对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敢于质疑的探索精神,无疑是有好处的。
然而,教育是复杂的,单一化、绝对化的教学手段必然会捉襟见肘,出现一些被改革激情所忽视的问题。
首先,学生质疑要有边界,要有限制。质疑的时间、地点、内容,都应有所规定。是只能在课堂上提问,还是课上课下随时都可以提问?是只能提问学科内容,还是任何问题都可以提问?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关于任何问题,学生都可以问,但显然做不到,也不符合学科教学的实际。因此,只能规定学生就学科问题在课堂上质疑。
其次,质疑需要教师指导。以语文为例,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偏离课文,纠缠于语文以外的细枝末节,如花木兰女扮男装为什么没有被战友发现,朱自清爸爸翻越月台是否违反交通规则,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为何要买媳妇……这样的质疑要发挥其价值得看老师如何引导和解答。此外,在鼓励质疑的氛围中,有的学生可能急于质疑而不加思考,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实际上通过仔细阅读,在文中就能找到答案,这样的质疑没有价值。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质疑,提出真正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起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作用。
再次,奖励本身也值得商榷。用奖励的方式,可以调动孩子质疑的积极性,满足孩子们希望“被关注,被表扬”的心理需要。但同时不能忽略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孩子们为得到奖励而质疑,很容易失去质疑本身带来的学习、思考、成功的快感,而后者才是最重要的,也是质疑的出发点。
推行“质疑教学”,目的是希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其实是一个不严谨的概念,缺乏科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都比较模糊,常常有人把“讲授法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填鸭式教学”。新课程改革从不排斥有效的“讲授法教学”,精彩的“讲授法教学”远远比表面热闹的“质疑教育”有效。这一点,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精彩的课例可以证明。讲授和质疑是课堂的双翼,少了哪一个,课堂都不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