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州市多所学校已经开始试行走班制。在深圳,走班制的探索已经下沉到初中,北京的走班制甚至下沉到小学。为此,记者结合采访提出问题:在中小学实施走班制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传统的同伴群体关系要怎么维系?
走班制存在的客观基础是学生差异,教学的对象恰恰是有差异的学生。如果教育者不能实事求是地针对学生差异采取正确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而是简单化地按照学生的年龄来组织班级并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就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
教学理论研究需要抽象,没有抽象就没有认识上应该达到的深度和高度,就不可能对教学本质做出科学的诠释和概括。但是具体的教学过程既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实践的探索,惟其如此,教学活动才能兼顾教育对象的一般性差异和特殊性差异,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学情、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学案,才能使得教学获得理想效率和理想效果。
教育者只有承认这个前提,在此前提下衡量教学组织方式设计的优劣,才能做出正确的学习组织设计的选择。而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学习是学习组织设计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学习规律。
符合有差异个体学习的最佳教学组织方式无疑是个别指导。采用个别指导方式教学,教师可以集中注意力,集中精力于一人,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实际学习情况,有选择地综合运用讲解、对话、举例、启发、归纳、引申、拓展,等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习个体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个体的联想和想象潜能。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习个体更好地体验学习过程的实在性和连续性,更好地体验知识积累与运用的成就感。就教学而言,个别指导的教学效率最高,教学效果也最高。这就是近年来为什么不少家长花钱请家教“一对一”教学的根本原因。
符合一组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当然是小规模教学组织中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古人对我国古代教学实践的思想总结。因材施教符合个体的学习需要原则,是对一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总结。《论语》里有很多个别教育的记载。这说明孔子教学时总是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因势利导,激发学生长处。朱熹为此总结道: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随着现代人口增长,学校普及,学生人数规模扩大,班级规模扩大,学校在设计学习组织时未能按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里主张的量力性原则科学合理地分班。而是简单化地按照学生的年龄结构分班,把有差异甚至有显著差异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教学,导致教师对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不能左右兼顾。分层教学设计即便是有,也难以具体实施。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不少被老师忽视,导致不少学生产生学习无助感,最终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而渐渐厌学。可见,教学组织设计如果不考虑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就难以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得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在不少地方地不少中小学,班级差异过大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最需要学校和教师研究解决的问题。如今,既然符合学生差异化学习需要的走班制来了,我们就应该对不顾学生差异的班级建设思想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解构原有的学习组织建设方法,努力重建适合学生差异化学习需要的新型学习组织,迎接个性化学习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重建主动学习和独立自主的新型同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