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学生上课玩手机,近期高校频出新招:山东枣庄某校辅导员要求学生缴纳500元作为不玩手机“保证金”;南京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会组织发起了“左手戴手环,挑战21天上课不用手机活动”,可惜200多名学生初次体验失败率高达95%。手机已经是大学课堂打不败、撵不走的“第三者”。
大学作为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时期,是人格完善、知识水平提升的最佳时机,高校加强课堂教学纪律可谓正中要害。问题在于收了学生的手机就能让学生收心听课吗?如果说手机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但是作为心智成熟的学生为什么对学校的规定视而不见,仍然要做低头一族呢?
首先,大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步消失。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仅有19.3%的在校大学生希望从事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企业需求脱节,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导致学生不满大学课堂授课内容。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所选专业是家长越俎代庖为之,或为了就业,大学生本身对该专业并没有什么兴趣,课堂内容即便精彩对他们而言,也是味同嚼蜡。
其次,高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责任心逐渐淡化。高校为了争排名,将科研考核作为对教师主要的考核指标。科研优秀的老师几乎是一俊遮百丑,是否给本科生上课、上课是否认真对教师收入或评职称的影响微乎其微。教授让自己的研究生给本科生代课,甚至教师上课直接放ppt,让学生抄抄笔记了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授课态度决定了课堂内容和授课形式都让大学生兴趣索然,这种环境下,辅导员即使收了学生的手机又怎么能收住他们的心呢?
第三,大学考试难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加强管理,不少学校实行学生匿名评教机制。教师考核过严会影响到学生给自己的评分,同时,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甚至有高校规定学生不及格率超过20%属于教学事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投鼠忌器,往往会降低考试难度,这使得基础不扎实的大学生很容易就能混过关。此外,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也在下降。,普通大学生如果只求及格可以不听讲不学习,考前冲刺进即可达到目标。这种考核机制对大学生来讲,上课是无需带心,更谈不上收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