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学非所愿”就不是个问题

今天,中国教育报评论版刊发了苏令先生《“学非所愿”的根到底在哪儿》一文,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损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没有自我规划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学非所愿”的根源所在。苏令先生的看法固然有道理,但把大学生“学非所愿”归结于基础教育,在我看来,这有避重就轻、混淆事实之嫌疑。

报考什么大学、选择哪个专业实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的学生考虑大学排名、宁愿选择一个自己没什么兴趣的专业;有的学生为了就业,挑了一个自己缺乏天赋的专业;有的学生和家长就学校与专业的选择发生矛盾,最后家长强行做主的事儿也很常见;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所选专业很有兴趣,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了自己新的兴趣和天赋;还有的沉迷于恋爱和游戏,压根对求知没兴趣……可以说,有多少个“学非所愿”的学生,就有多少个“学非所愿”的理由。

换个角度,如苏令先生所言:基础教育呵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天赋,使得他们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学非所愿”?我个人以为学生越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是具备自我选择和规划的能力,越会出现“学非所愿”。随着年纪的增加,知识储备的厚实,自我思考能力的提升,大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思考自己的兴趣和现实、专业和职业,从而做出全新的求学选择和人生规划,这完全也应该是一种常态。

所以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大学生“学非所愿”,而是能否把“学能如愿”的选择权归还给大学生。在历史上,我们的大学曾经坚实地保障和捍卫了年轻的大学生们“学能如愿”的选择权。比如创造了办学奇迹的西南联大,校内转系比较容易,只要转入系同意,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即可。西南联大转系者很多,效果很好。杨振宁就是从化学系改上物理系的;朱德熙是从物理系转入中文系,后来成为知名语言学家。他回忆这段物理系的求学生涯,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一年的数理基础对我后来的语言学研究大有益处”。不但转系可以,转学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只要符合入学的标准。闻一多先生就曾在1942年为三年级学生转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出试题。

今天,行政化之下的大学教育好像还没有意识到保障和捍卫学生选择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学生转系仍然被当成很奇怪的事情,依然被严格控制。所以,真正需要反省的不是大学生“学非所愿”,而是我们明知道大学生“学非所愿”,却任由权力意志控制他们的个人意愿,还把问题归结到他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选择权  选择权词条  还给  还给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