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丝”“撕X”“X格”……这些让人难以张口的词汇,现在堂而皇之出现在网络上、出版物上,成为一些人口中的时髦词汇。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认为,语言的更新发展不可改变,新词汇的出现不可避免,但是遣词用句应有底线,尤其是在教育、传媒、出版等领域,应防止肆意滥用粗鄙词汇,防止污染语言文字。(3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网络语言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甚至有语言学家大胆预测,“网络语言学”将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那么,面对满屏“X丝”“X格”,谁能认为这就是“网络语言学”兴起的征兆呢?
针对人大代表“应防止肆意滥用粗鄙词汇,防止污染语言文字”的建议,我们又该如何审视满屏“X丝”“X格”的走向呢?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逐步规范淘汰,就成了一个不得不深入反思的问题。常识告诉我们,语言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个体的语言运用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交际手段,个体的语言表达又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兴起与发展,既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交流提升的必然产物,又隐藏着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同样的道理,满屏“X丝”“X格”其实是个体社会急噪心理和迷茫情绪的折射。
人大代表的忧虑和建议,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结果相互印证。该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流行语入侵汉语现象严重,46.0%的受访者担心会污染汉语。这表明,担忧满屏“X丝”“X格”带来不良影响,已经不只是精英群体的事情,老百姓来同样有着不安情绪。
学者帕默尔指出,语言是以最精细微妙的方式向人们施加力量,并且是最不容人们抗拒的一种社会现象,这套与特定的思想内容相关联的符号系统有武断的性质,要用它,就得严格地遵守它的条件。正因为如此,担忧满屏“X丝”“X格”是及时的,是需要的。但要认识到,这是网络语言发展的必经阶段,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粗俗、粗鄙的语言必然得到淘汰,人们会主动拒绝和反对“X丝”“X格”的使用。
语言学家约翰•塞尔在《心灵、语言和社会》一书中指出,“生活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游戏的不同。任何语言游戏只能在它所在的那个生活形式中去理解。不懂一种生活形式,就不懂它所决定的语言游戏。”可以说,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多样性和人们追求快捷的要求,决定着语言运用的多样性。2001年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收录了45个以“网”为词缀的派生词,现在增加了多少,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据必然是惊人的。这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内在力量显现,是网络语言生命力的体现。当下,我们必须肯定网络语言的发展方向,需要做的是逐步规范如何运用和怎样传播,恐怕没有必要强制弄出一个所谓的底线。因为语言总处在变异之中,在网络时代的变化更是难以估量。更何况,语言规范本身也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语言的更新发展是不可改变的,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肯定会加入到传统语言的河流里来。对于网络语言的创制、运用与变异流行,不能彻底格式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可能越来越被公众和社会所接受。因此,一方面要正视满屏“X丝”“X格”现象,同时认识到这仅仅是暂时性的,是公众情绪的折射;另一方面要科学对待网络语言,不能无端限制网络语言的发展。否则,既背离了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也背离了语言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