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化解农村教育尴尬关键在加大财政投入

日前,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带领团队对全国9个省19个区县的174所学校共7482名教师进行的农村师资调查显示,城市、县城、乡镇和村屯学校中,教师父亲职业为社会中下层和底层者占总群体的比例分别为61.50%、64.11%、72.46%和72.01%,而教师母亲职业为社会中下层和底层者的占比分别为77.81%、86.41%、90.04%和90.00%。(《中国青年报》3月9日)

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家庭的子女支撑起了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这座大厦”并非空话。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这种重视和舆论的关注使得教育领域发生了诸多可喜变化,但当前教育的发展依然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等等都导致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稳定和不平衡。其中,农村教育自然是一块特大的“软肋”。

农村教育所面临的现状,一是师资紧缺,尤其是音体美等特长教师;二是待遇偏低导致青年教师难留;三则是政策原因压缩农村教育的生存空间。当前农村教育呈现如此状况并非一朝一夕之因,但归根结底,教师待遇偏低、教师发展空间小是阻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阻力。《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中指出农村教师工资不到城市的70%;而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乡村教师收入将超过城市教师。由此可见,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教育部门已经有意识地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但直到目前,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的现状依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此外,农村教师在评职称、 专业培训等成长领域的机会相对较少,出成绩也较难,这也导致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今年两会期间,不少委员已然注意到农村教育是教育整体发展的“软肋”这一事实,提高农村教教师待遇、关注农村学前教育等等问题也都被提了出来。

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就开始实行一项旨在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的“免费师范生”政策。这一政策虽然吸引了一大批人报考,但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2011年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夕,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1.9%的免费师范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而回到贫困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更低。笔者也曾是国家免费师范生群体中的一员,对这一政策深有感触。之所以有不少“免费师范生”不愿长期乃至终身从教,无非在于待遇偏低。而在教师整体待遇都偏低的前提下,农村教师的待遇则更令人心寒。

化解农村教育的尴尬,最关键的便是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是向农村教育倾斜。去年的教育财政有1000多亿没有花完,这一大笔费用如果能够用来发展农村教育,那么教育的整体局面也将焕然一新。正如今年两会代表建议的那样,通过设立国家级农村中小学教师专项资助基金等方式,进一步发展、扶持农村教育,也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除此以外,目前江西、湖南等地开展免费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工作,将优秀师资向农村地区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教师的评职晋升和外出培训,也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措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化解  化解词条  加大  加大词条  尴尬  尴尬词条  投入  投入词条  财政  财政词条  
教育评论教育责任

 教育者要有怀疑精神

讨论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提到了孩子们二年级就阅读过的《丑小鸭》(他们读的是完整版,不是教材中的节选)。能料到的是,大家可能对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了;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