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文本”而非“蓝本”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听评课活动,课程内容是《红楼梦》节选《胡芦僧乱判胡芦案》。板书课题后,教师便开始介绍时代背景,老师几乎把《红楼梦》的前四回复述了一遍,既没让学生读课文,也没有文本分析,学生虽然听得带劲,但收效甚微。课后研课时,我问他为何如此设计,他回答说:“新课程要求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是在补充教材上没有的知识。”

在笔者看来,这是对“用教材教”的极大误解。“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要把教材看成“文本”,而不是事先设计好“蓝本”。

所谓“蓝本”,是指预先规划设计好的、在实施过程中不可改变的蓝图。按照这样的设定,教师只要把教材呈现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材具有绝对权威,学生不能质疑。

所谓“文本”,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原生态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可以对教材提供的内容重新解释。教材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的主要课程资源。讲授《胡芦僧乱判胡芦案》一文,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文章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但不能抛开文本随意发挥。

读懂教材这个“文本”是“用教材教”的前提。一要弄清楚本节有哪些知识点,同时做到真懂、真会。二要根据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三要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明确思维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四要弄清楚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知识,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储备,等等。

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关注教材的呈现方式,依据教学目标,创设适宜学生思考和创造的问题情境。传统的教材一般以概念、原理的方式呈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新课改要求教材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单方面灌输知识点,要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

把教材当做“文本”,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解读教材。有些知识点学生自学即可掌握,教师只需对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点拨,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此时,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材  教材词条  蓝本  蓝本词条  文本  文本词条  作为  作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