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已推进近两年,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一定程度减轻。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科类校外培训为了躲避检查,由“地上”转入“地下”,以“住家教师”“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以及午托、晚托之名,行学科培训之实。这些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容易诱发家长新的教育焦虑,对冲广大群众“双减”信心,是校外培训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此,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及校外培训监管机构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开启校外培训监管“千里眼”,破解隐形培训“发现难”,打好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整治“攻坚战”。
组建主动发现“常备军”。学生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情况,科任教师很容易掌握。因此,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双减”政策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危害,动员中小学教师主动扮演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发现者”。要建立一支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名校长(教师)、媒体记者、家长代表组成,覆盖全面、结构合理、眼光独到的校外培训监督员队伍。要依托现有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区(村)的综合管理功能,将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纳入社区街道综合治理体系。街道(乡镇)、社区(村)要确定专人负责校外培训信息采集,动员志愿者参与校外培训动态排查。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就近把上述人员编入社区(村)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网格,发挥地缘优势,通过明查暗访,及时发现、反馈违规培训问题线索。
开通自然举报“绿色通道”。校外培训监管机构要健全投诉举报工作机制,利用政府及有关部门官网、官微、公众号等,充分宣讲“双减”政策的重大意义,宣传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等信息,让更多群众成为校外培训机构的有力监督者。可在政府官网开通绿色投诉通道,方便“及时拍”“随手传”,并统筹信访、市民热线等群众投诉举报渠道,拓展校外培训违规线索来源。要建立举报奖励和举报人信息保密机制,对重大问题线索提供者给予奖励,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举报的积极性。
启用挂牌督导“流动哨”。今年,“双减”工作督导仍是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教育督导部门已向责任督学发出了持续做好“双减”工作督导的“冲锋号”,责任督学也已经开展了数轮“双减”工作督导,成为推动“双减”落地见效的重要力量。校外培训机构要协调教育督导机构,将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监督纳入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范畴,建立覆盖面广、全天候监督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监管“流动哨”。责任督学要发挥甄别能力强、信息来源广等优势,动态掌握并及时提供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有关信息,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提供教育督导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