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改革的领军人物比尔·芒克带头,完成工作后提前回家,并让周围的人跟着他这样做。3个月后,提前下班的人不再被上班的同事盯着走出大门了,可以毫无愧疚地去看儿子的棒球比赛。由此导致一个最大的问题:在经理们减少工作时间的情况下,是否真的能维持万豪的服务品质不降低呢?8月,计划结束时,三家酒店的经理平均每周少工作5小时,市场部和销售部每周平均减少7小时。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损失,假设经理每小时的平均工资是30美元,酒店岂非每周在每个人身上就损失了150美元?另外为加快信息传递而给经理购买电脑联网,这又增加了投入。然而,比尔·芒克发现,根据万豪的客户反馈机制,服务品质并没有下降,他们坚信,管理灵活性计划对客人没有任何影响,也没有发现利润有任何减少。硬件设施的投入完全由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弥补了,比如销售经理通过网络找到了新客户。企业文化的强大功能在于,作为管理的要素对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只有当这种作用得以彰显时,成本才可能转化为效益。因此,CEO除了要有一份公司的财务报表,更需要一份企业文化的投资回报表。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公司招聘新员工或者选择高层管理者时,都希望他们能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但不是所有CEO都意识到自己这种愿望的根源,“虚”的价值观是可以产生“实”效应的。员工对企业价值观越认同,就越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培养成本、缩短员工的适应过程,从而尽快地创造投资回报。有数据统计企业文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贡献。哈佛商学院连续17年跟踪美国上市公司市值的变化,结论是:与不具备优秀文化的企业相比,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企业,其经济收益是前者的17倍,员工人数的扩展则是前者的29倍。美国的消费品公司阿伯特·卡尔弗从1993年开始其企业文化重塑工作,每年都有企业文化的改革活动,企业的销售额和税前利润也相应地年年高涨。
企业文化就是价值观分裂的CEO文化和打工文化 有家企业的CEO公开说:“在我的企业里,没有我不行,没有了谁都无所谓”。这样的企业,文化是分层的,一个是CEO文化,基本价值就是,这个企业是我的,怎么搞是我的事;一个是员工的打工文化,企业好坏是你CEO的事,我挣钱吃饭,不打(工)东家打西家。从清洁工到副总裁走马灯一般不断换人的,就是文化分层的企业。 有个企业的CEO设立了一个职能部门,叫“企业文化中心”,我建议他叫“品牌推广(或管理)中心”,或者叫“CIS中心”。为什么?因为“企业文化”是对外展示形象,起到促进营销的作用,至于员工的文娱体育活动等职能,可以由行政、后勤或人力资源部门承担起来。 要把企业内分裂的CEO文化和打工文化整合起来,首先是CEO的理念和价值革命,愿意与员工,至少是中高层管理者分享企业成长的果实。 只是说说而已的口号 国内许多企业,在文化上是非常混乱的。 比如,有家地产企业提出一句口号,叫“人人都是人才”,以激发全体员工的潜能。可是,公司的人事制度却规定,不管公司业务如何,新招多少员工,每年都必须裁员5%。其实,末位淘汰、按比例裁员,都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一种方法,都是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中国企业的当然权利,至少中国现阶段的劳工法和工会缺席并不限制企业这样做。但是,这里的理念与制度的冲突却是显而易见的。员工肯定相信现实,臣服于制度,而口号始终只是说说而已,谁也不会认真对待。 松下幸之助可以喊口号“人人都是人才”,因为他在制度设置上明确规定“绝不解雇一个松下人”。在松下幸之助那里,除了日本企业主传统的家长心理处,他还认定:每个人不论能力如何,都可以为企业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这就要求必须将企业文化的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同时考虑,也是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要表达的含义。在企业文化外部功能实现上,这种文化心理的特殊性则体现在中国市场上的一些特有的现象,如保健品经济、短信经济、礼品经济规模巨大。 4 结语 企业文化管理,要求必须坚持广义文化观,防止走向狭义文化观的死胡同;是继科学管理之后的一种管理理论,不是局限于管理员工精神的口号标语;是中国企业实现科学管理、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不是大企业的装饰品。(孔庆钧)
企业文化与制度管理所有企业都是有企业文化的,评价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不探讨这个企业的制度建设,只能是一种空洞的、不真实的主观臆想。制度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它建立了一个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从人与人的对立弱化为人与制度的对立,可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但是制度化管理要完美地体现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文化的良好支撑工具,也不是无条件的、自然而成的。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企业制度众多,而影响的企业文化却并不多的缘故。 制度化管理在这里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得到员工认可”。任何人都千万不要将这个条件简单化,因为它正是从制度化管理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一步,而通向这一步的核心就是把握制度文化效力点所在的问题,也就是把握企业文化的“柔”与制度化管理的“刚”。 如何把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和人情观的问题,因为制度的最终效力在于人的认同,也就是“员工的认可”,制度文化的效力点不在别处,而在人的心灵,所以把握企业文化的“柔”和制度化管理的“刚”,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要审视各种制度是否是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并且是与企业最本质的目标相联系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但制度又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反映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因而制度又不是随心所欲不受任何制约的。制度必须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是对企业根本性需求的维护。如事关企业生存的各种问题,包括产品质量、安全、客户关系等,毫无疑问是必须以制度加以明确规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