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金融海啸影响,我国进入一个经济寒冬。这期间两个反差强烈的消息触动人的神经:先是国家人力资源部叫停了最低工资上调,随后全国各地不断传出公务员薪金再次大幅上涨的消息。两相比较,民工中拿最低薪金的人即使在未受金融海啸影响的情况下,工资也仅能个人糊口,如果不兼点其他活,养家很够呛,经济寒冬中,他们工资不动,物价却不会不动,而往“上”动的,又总是最容易打破他们脆弱经济平衡的米面蔬菜之类。现在这部分人正经历一个很困难的时期,其中因工厂关闭、裁员而失去工作的人,就更陷入困顿之中。而吃财政饭的公务员群体工作稳定、工资大大高于全社会平均工资,近两年据说我国平均工资上涨幅度大,如果属实,也肯定是公务员群体的频繁加薪(当然也少不了国企高管自定的天价年薪)拉动的;除了工资,这个群体还享有首屈一指的福利待遇。如此强烈对比下,工资涨“高”不涨“低”,很不靠谱。
不过,公务员工资上调消息11月初披露以来,毕竟没有得到证实。但12月17日人民网和《新快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终于证实了。据报道,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于16日分别视察了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住房保障情况。上午是广东省建设厅副厅长陈英松向代表汇报,称“省直机关科员的住房货币补贴标准为280元/月,副科为327元/月,正厅也只有747元/月,广大年轻干部职工每月领到的住房补贴不要说买房,就是租房也困难!”他还说,目前广东省干部职工的住房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补贴,一方面是住房公积金,另一方面是住房货币补贴。下午是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谢晓丹作汇报,说广州市住房货币补贴标准不能满足干部职工需要。他透露,广州将把公务员住房货币补贴标准提至月工资的18%,“再加上12%的公积金,基本上就可以买得起房了。”自此,公务员收入逆势上涨不再是传言。这种无论怎么舆论汹涌也挡不住的逆势而为,与其孪生现象赫然并立:全社会千呼万唤的文明社会通则就是出台难,比如关于公务员财产申报的阳光法,再比如,要求政府公开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等财务账目。对付前一要求有“官员隐私”“不利稳定”之类借口抵挡,对后一要求,拿“财务信息敏感,难度大,没有先例”来忽悠——可是如果连这类项目怎样花纳税人的钱都属敏感信息,那就没有什么是不敏感的,出钱的人也就没有什么是可以知道的了;难度,要看什么事了,掏民腰包的事,还没有过因为难度大就退却的;至于没有先例,这样的事多了:城管这个庞大机构也没有先例,但不仅创造出来了,还作为准武装力量,可以堂而皇之举行大阅兵——所以,对挡不住的逆势而为,不想说什么了。但这则短短消息还透出了一些其他讯息。
一,它告诉人们,广东公务员有专门的房贴,但认为这笔专款不足以满足买房、租房需要。可是除了公务员,哪个行业的职工买房、租房可以奢望一笔工资之外的房贴?事实上,其他所有在岗职工都是每月由职工和单位共同上缴住房公积金,根本没有住房货币补贴一说,无论租房、买房,都得从自己工资里挪出钱。而许多私企职工和上亿农民工连公积金都没有。
二,陈副厅长说,“省直机关科员的住房货币补贴标准为280元/月,副科为327元/月,正厅也只有747元/月”。这一笔公务员每月独享的280元-747元工资外房贴是个什么概念呢?280元大致相当于许多城市低保额的上限(我所在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元以下才能领取低保)、相当于农村特困户从民政部门领取的一年补助;正厅“也只有”的那747元相当于2007年城镇下岗职工人均生活费(360元/月)的两倍、大大高于大学里一个清洁工的全月工资(我所在大学清洁工月薪650,没有任何“贴”,却每月从工资强制扣除60元综合保险换取个人医疗账户上每月十几元看病钱和以后不一定兑现的失业险,实际领590元)。
但陈副厅长“也只有”一词的意思是公务员这笔工资外补贴还太少,哪怕其中的最高补贴。
三,最令人难以释然的还不在以上两点所反映的官员思维偏向,而在于提出该主意的理由和对该主意的采纳。
提高房贴的主意是广东省政协委员唐永汉提出的。据《信息时报》11月3日报道,唐委员指由于房价高企,年轻公务员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应按工资的18%按月增发公务员房贴。他还称无房将使“少数掌权的公务员铤而走险,以权谋私”。
提高房贴防腐之说很奇怪,似乎不如此就“腐”而有理。难怪有议者指,这带有要挟意味。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唐委员身为反贪局检察官,压根不触及越反越腐的根本原因是对公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压根不提所有法治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公权力系统中人详细公布收入,接受公众的查询——。却把这么一种罔顾社会公正、慷纳税人之概的办法当反腐措施提出来。而我国公务员不仅名义工资高出全社会平均工资,其他职业必须从自己收入中支出的通讯、交通、吃喝、旅游等等花费也多由纳税人担了,花销上最是“国家人”。唐委员本身就是公务员,其政协提议向自己所属这个已经占尽优势的特定群体继续倾斜,令人想起今年三月两会期间那场争论。当时一批人认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为自己所属阶层代言理所应当。还美其名曰:他们是代表自己阶层博弈。此说必导致以下逻辑结论:他们利用人大政协平台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合理的。然而,莫说中间缺了选民这一关键角色的所谓“代表谁博弈”纯属侈谈,仅代表、委员的现有构成也使此论极端荒唐。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的阶层和行业分布极端不平衡,而各级政协的三多(官员多、名人多、富人多)构成进一步加深不平衡。这种现实下,认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自己所属阶层代言,势必将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去谋求本阶层利益的最大化,提出更多如唐委员提议这般令纳税人添堵的利益逆向倾斜的议案提案,使强势的更强势,无声的更无声。
大幅提高公务员房贴之类议案提案不断出现,其实折射了现有代表、委员制度诸多问题。
四,比唐委员的提议更耐人寻味的是,众多提议中,偏偏这种提议被迅速纳入议事日程。11月3日《信息时报》那篇报道就披露说:目前省政府正在研究该提议。
其实每年两会都有很多代表、委员超越自己的阶层利益,提出不少直击社会重大问题、急迫问题的提案议案,比如在反腐防腐、矫正社会不公上就不乏好提议。可是对这类提议,反应往往慢很多拍,有的甚至根本进不了议事日程,如遏制三公消费,个税免征额跟家庭供养人口相联系的提案,等。但唐委员这种提议,政府积极性很高,迅速作出了回应,而且还增加一个荒谬程度不亚于提房贴反腐的理由——“避免公务员流失”。但公务员乃当下中国第一热门职业,报考人之多,可以几秒钟就致使报考网站瘫痪。这种情势下,就不担心其他职业的人才都往公务员队伍流失?果真有谁嫌“贴”得不够多而走人,还愁招收不到有能力的人?公务员队伍早已庞大得令纳税人不堪重负,即便部分“流失”到别处又怎样?
在12月17日那则报道中,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作为视察广东省和广州市住房保障情况的主体,这也很引人注目。既然视察住房保障情况,为什么注意力就偏偏集中到公务员群体?视察者和汇报者都对其他群体的住房保障情况不置一词,是其他群体已经保障得不错了,还是根本不在关注视野之内?农民工群体是中国改革的无名英雄,这个群体对广东的经济发展贡献尤其大,视察住房保障的全国人大代表是否了解他们的居住条件?他们中很多人常年住集体宿舍、甚至住工棚,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生活,这人道吗?
看来,政府对议案提案作选择性采纳,全国人大代表步调一致,搞选择性视察。这也向人们昭示:缺乏监督制约的权力究竟会朝什么方向运用——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人大、政协。
末了,还有一系列疑问。给公务员增加房贴已是弦上之箭。然而,再次动用纳税人的钱来贴公务员,究竟经过了哪些程序,充分听证过吗?征询过纳税人意见吗?最终由谁拍板定案?纳税人已经为公务员支付了很多名目的“补贴”,现在又是月工资18%的高比例房贴,这么一个特殊群体享有的各种补贴占工资比例究竟多高?该晾出来了。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