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一中学组织全校197位老师进行了一场老师专属的“期末考试”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在围观老师“被考试”的同时,质疑考试的意义何在。1月22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考试的设计者之一杨飞处了解到,考试是为了培训老师们的专业功底,不会公布成绩也不设奖惩措施,目前学校计划以后每学期考一次,老师们并不抗拒考试。(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当事学校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十分重视,有教育理论上的讲座,有教育实践上的赛课,而按照该校教科处的说法,“教师末考”则是为了提高专业功底。且不说临近期末教师事务繁多,单说这“教师末考”的目的就值得怀疑。
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价手段,而不是一种学习培训手段,当事学校把提高教师专业功底的希望寄托于考试上,显然陷入了考试“法宝论”。这种教师惯用的“提分”手段现在竟然用到教师身上,还真有点讽刺意味。
在期末这个紧张的时间节点上组织“教师末考”,明显加重了教师负担,想让教师们不抗拒恐怕很难。一个事实是,教师专业功底的提升一靠进修培训,一靠课余自学,而这两种途径恰恰被繁重的负担所挤兑。因此,提高业务功底,必须为教师减负,以确保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繁重的负担不仅仅来源于隐性工作,更来源于非教育事务。非教育事务主要表现在,其他政府部门总喜欢把一些协调协助工作压在教师头上,使教师成了“表叔”“表哥”;其次是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使教师疲于应付:再次是职称评定赋分过细过滥,分散了教师精力。五花八门的非教育事务,使得教师变成了机械运转的“工具”,常常被牵着鼻子走,完成正常教学任务都可能累趴了,哪还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于进修培训,更不用说业余自学了。
专业知识的更新,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等的提升,不仅关乎教师个人成长,更关乎教育质量提升。不给教师减负,教师的专业性就无法得到体现;教师忙碌于非教育事务,不仅书教不好,业务能力也必然滞后。
所以,要想真正把教师专业功底抓好,必须向非教育事务说不。帮教师减负,就是帮教育提质,这种观点需要体现在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上,严控非教育事务以公权力名义冲闯校园。至于“教师末考”这种缘木求鱼的方法,还是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