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教育厅、人社厅、物价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课后服务启动工作方案,从2019年春季起及时启动课后服务。明确规定不得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集体教学,不得上新课、补课和考试训练。
开展课后服务,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实事、好事,如何把实事做实、好事办好,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我认为,学校作为开展课后服务的主体,要认真研判,合理安排,及时调整,保证效果。具体就是要重点做好四件事:
首先,整合课后服务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形式,把课后服务“超市”办起来。课后服务资源是课后服务内容形式丰富与否的必要条件,也是课后服务能不能得到学生、家长认可,自愿接受服务的重要保障。
作为学校,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挖掘校内课后服务资源,让设备设施用起来,让广大教师动起来;另一方面,要有选择地聘用校外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以提高课后服务的品质,让学生不必东奔西走、不停“转场”,也能接受高质量的艺术体育科技类专业培训。
同时,也可吸收有特长的家长及村居艺术院团的退休人员、“五老”人员等参与课后服务。课后服务“超市”开起来,学生自愿“选购”服务内容形式,课后服务“生意”才能“火”起来,才能避免课后服务因内容形式单一而走进“作业辅导”一家独大的变相补课死胡同。
其次,精心研制课后服务的运转机制,服务流程,让课后服务转起来。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服务”理念引领课后服务的全过程,以学生愿意不愿意、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机制研制和流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建立学校课后服务常规、质量管理、资料留存、台账建立、后勤保障等工作制度。可以以周为单位,按服务学生人数、内容、时间、形式、服务人员等制定课后服务流程,方便学生迅速进入课后服务状态,保证每位学生各得其所,课后服务项目多而不乱。
其三,运用好经费杠杆,调动各方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在“收”上,一方面要争取政府财政补贴支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确保经费“收”得来;另一方面,要实行收费听证公示制度,让服务购买方规规矩矩付费,明明白白消费,不触碰收费“高压线”,不搭车收费,消除潜在的因收费问题产生的纠纷和负面影响。在“支”上,应坚持收支对冲的原则,多退少不补,尽量保持收支平衡。要按照制定的绩效考核相关细则,合理计量,及时兑付,保证对校内服务人员激励的及时有效。对校外人员参与课后服务的,要及时足额支付服务劳务报酬。同时,服务费分配要向公众公示,接受监督。当然,这需要教育财务部门提供快捷、高效的工作保障服务。
最后,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在课后服务事务的若干关系中,都贯穿着两个字——“自愿”,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围绕“自愿”原则处理好与学生、家长、课后服务人员的关系,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对学生及家长,一方面调动各种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另一方面,要广泛宣传,引导其课后服务“消费”,提高家长“消费”品味,消除学生想“活动”、家长想“补课”的矛盾。对参与课后服务的人员特别是校内教师,既要严格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行为,严禁变相补课、私自搭车收费等违规行为;也要为教师课后服务提供后勤保障,解决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足额发放课后服务的相关补贴、绩效工资,让教师干得舒心。处理好这几种关系,将有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多方合作工作机制和课后服务工作样态,最大程度确保课后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