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难,是当下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拦路虎”。由此,有关部门出台了“论文不作要求”的职称评审新政策。可是不少教师却片面地把它理解成“以后再也不用写论文了”。如果教师都这样想,不但会降低专业发展的自我要求,也势必会影响职称评审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论文是教师学术素养的重要标志,而职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所以,我想建议职称评审部门,职称评审要跟进当下职称评审中的论文问题,要求教师写好属于他们自己的论文。
首先,要废除论文“高大上”和有限化的评审要求。当下,论文成了教师职称评审的“拦路虎”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职称评审要求高。评审高级职称,必须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两篇文章。这样的规定,既使许多一线教师望而生畏,又使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教师被关在了高级“门”外。不少教师因为缺乏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的能力,花钱买版面,和刊物编辑拉关系,“下血本”找“枪手”,甚至抄袭;二是论文写作质量不高。从当下发表的论文质量看,多半是为评职称而写的“水货”,即使这样,不少教师一旦评上职称,还是会立马搁笔。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论文观。职称评审为什么要求教师写论文?我以为,推动并促进教师素养可持续发展,是职称评审要求教师写论文的初心。
教师的专业和生命成长在课堂。教师应把论文写在课堂上,写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教师必须以批判者和建设者的态度,研究教材、课堂、学生、同行和自己。教师要吃透教材和相关文本,基于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出教学预案,激发学生思考,预测课堂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记录和整理所思所想和所悟,所以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撰写论文的过程,教学中随时生发的问题就是论文的最佳素材,一篇篇的备课稿和课后反思就是教师原生态的“论文”。
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课堂交给学生,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哪怕问题幼稚可笑。同时,教师要养成课后反思和随时记录的习惯:习题的筛选、归类和提炼,某道题目的改进,实验的改造和更新,班主任设计班队活动的方案,转化和教育后进生的办法,读书体会和感悟……
再次,职称评聘制度要落地。以往,教师的备课笔记、课后反思和自己研制的习题等内容往往上不了“台面”,更遑论发表,事实上这些内容最有力量优化教学。
当下,不少学校正在申请教师职称自主评聘试点。为此,我期盼有关部门能加大力度推进试点,引导学校积极建构适合学校和教师实际的职称评聘制度。同时,学校要更加重视倾听教师的心声,把日常教学活动的产物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并鼓励他们及时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发表,促进教师“读、思、做、写、改”从制度走向文化,触发真正质变,为提升教育教学内涵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