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慕课自2013年起步,从教育部到地方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相关平台和课程的建设,推出多门精品在线课程。尽管如此,有高校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发现,当前慕课规模虽大,但真正学完的学习者并不多。专家表示,积极探索在线教育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在慕课工程上下更多力气,有助于中国教育在国际上保持竞争力。(4月23日澎湃新闻)
可以说,慕课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渠道与方式,也突破了传统教育对时间、地点、人员的限制,使终身教育成为可能,给教育带来了活力。
一位美国校长曾在国际会议上谈到了慕课本土化的意义:可以更好地践行大学的社会责任,可以促使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育行业主动迎接高等教育新生态的到来,可以发展科学教育。但在慕课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发展难题,比如: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课程内容陈旧且课程设置缺乏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联系,不能体现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学习过程监督机制不健全,无法及时、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使慕课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我认为需坚持“三要”。
一要提高用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慕课学习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用户的自觉性,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提高用户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可以采用有偿鼓励的方法。慕课平台记录用户的学习时长和作业完成的正确率并兑换成相应的学习积分,然后开设一个慕课商场栏目,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学习积分来兑换自己心仪的学习商品,这样既可以激发用户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鼓励用户持续性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二是要整合资源,加强校际合作,拓展课程内容。要加强国内外校与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互通有无。大量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努力输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课程,不惧与国外优秀课程同台竞技,不断提高自身课程的质量。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提高对用户的吸引力,增加用户的粘度。
三是要创新慕课自身发展的思维模式,完善学习管理及监督制度。可以创新用户学习的方式,采用个人自主学习、通过平台随机划分学习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结合VR、AI等高新技术,增加用户的学习体验,提高用户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加强对学习管理及监督制度的完善,使用户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管理。
慕课的出现是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趋势,虽然慕课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发展瓶颈,实践应用及相关技术发展还不充分,但其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还需不断地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