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年关,写总结成为各个学校、各位老师抹不开的话题。说到总结,它究竟起源于何时,初始意图何在?我们似乎无法考究。只记得,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开始写总结、交总结。二十多年了,学期末上交总结已成为习惯。
每到寒暑假来临,个人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部门工作总结、学校工作总结等,犹如雪片飞来,飞到学校主管部门的桌案上,然后“抱团入睡”,睡到学校档案室的档案柜里。
结合自己的经历回想起来,大多数老师写总结都可能经历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写”总结。 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教师,对于任何事都抱以热情。会对自己阶段性工作的所悟所感、所得所失都进行细致认真的归纳。包括对字迹、格式、篇幅、文笔都要仔细推敲。
第二个阶段是“抄”总结。后面开始,很多教师听从老同事的经验,“把上年度总结找出来,抄一遍,改一个日期,上册改成下册,秋季改成春季,完事儿!”鉴于事务多、工作忙、时间紧,当年老老实实写总结的人开始接受前辈们的“秘诀”。甚至,学会了“拿来主义”——把同学科的教师写好的总结拿过来,改一个姓名据为己有上交。
第三个阶段是“下”总结。自从网络进入千家万户,这就更为写总结打开了方便之门。在电脑上输入“总结”二字,上千条总结便浮于眼前。只需轻松敲击键盘,便可轻松完成任务。
总结是不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呢?不是,总结非常有必要。一个单位、一所学校开展一项活动,有计划就应当有总结。
总结,自然是对照工作之初的计划和方案,查看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办法,优化后期工作。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真总结”不能落到实处,而是年复一年地走过场呢?问题就在于有些单位领导存在懒政思维——他们凡事求高效,但又图简单、怕麻烦。在这种思维驱使下,只要是无关他们个人政绩的工作就主张“哄字诀”,能哄就哄,能拖就拖,拖一时算一时;只要是无关学生分数、升学率、生命安全之类的活动就主张“减字诀”,能减就减,能敷就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再此,真心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留存一颗对教育负责的心,勇敢的对那些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无用总结”说出“不”字,真正让那些“假总结”退出历史舞台,让学校的总结工作踏上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