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无需另起炉灶

成都将探索让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计划,聘请科学家培养创新人才。此外,在试点的普高学校,还将探索开设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JA经济学、领导力、发明创造、创客活动等特色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大中小学校共同的责任担当。成都的做法无疑是顺势而为之举。但我们在为之点赞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立足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立足学生的认知原点,不能另起炉灶,更不能拔苗助长。

成都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方面想趟出一条新路,通过建立“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和形成“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培养工作体系,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应当说这个设计是高点定位、高屋建瓴,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态链。但是,能否见效关键还在于落实,难点也在于落实。

比如,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想法固然很好,有利于开启学生的科学探究之旅,但什么样的科学家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二者又如何进行无缝衔接,都是未知。再者,如果科学家的指导偏离学生学习发展的区域,恐怕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能给他们增加额外的负担。

根据规划,像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将出现在普高学校课堂的特色课程,为喜欢科学的学生,提供新的探索天地。这些课程确实很好,也都是时下最新潮的东西,但对于普通的高中学校,又有多少具备相应教育教学能力的师资进行配套。如若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的设备最终成了一种摆设,那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将造成人力的浪费。

至于创新基地学校的建设、建成规模相当的基地试点等都不是问题,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有了硬件和设备就行了的。除了必要的师资之外,还需要小学、初中等起步教育打底,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进行。此外,生源也存在很大问题,“半路起家”的创新教育只能从其他学校选拔生源,这又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以往精英主义的培养之路,而这是有违教育公平的。

创新能力是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这也是以生为本的内在需求。

其实,创新能力的培养无需如此大动干戈、另起炉灶,只要教师心中装着学生,教学目标里加上创新的因子,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注重学生的课外实践,让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把实验课、信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各门课程上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自然蕴含在其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词条  高中生  高中生词条  无需  无需词条  培养  培养词条  能力  能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