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龙袍加身”上思政课,看点在哪里?

近日,一组图片在网上引发聚焦:一位老师穿着清代龙袍给学生上课,背后的PPT上写着“道光皇帝的自述”。这位让学生惊呼“厉害了,我的老师”的新晋网红,就是集美大学思政教学部的80后老师董立功,他的主要课程为“中国近代史纲要”。

针对该事件,蒲公英评论平台刊发了多篇不同观点的文章。有作者认为“龙袍加身”思政课是哗众取宠,有的甚至认为有违公民教育精神。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从现代教育理念来审视,“龙袍加身”思政课,是情境教育的尝试。情境教育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产生于一定的生活情境,教学的实质就在于创造类似知识产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演绎生活情境中生成智慧,建构新知。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龙袍加身”这堂课就是“情景剧教学”,整堂课也是“以道光皇帝自白切入”。80后老师董立功是想通过这种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掌握有关鸦片战争的知识,从而改变长期以来思政课枯燥无味、“一潭死水”的现状。事实上,“龙袍加身”思政课,引发学生惊呼“厉害了,我的老师”,并迅速走红,就表明这种教学已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功效。这种教学改革的尝试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何谈哗众取宠?

至于说“龙袍加身”思政课,有违公民教育精神,更是无稽之谈。情境教育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教学的目的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不等于生活,如同“打死一只鸟,树上还有几只鸟”之类题目一样,绝不能以“生活化”误导“科学化”,更不能因为生活化否定教学的科学性。

“龙袍”作为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特权象征,随着宗法集权制的结束,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龙袍加身”的历史生活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必要内容。学习这种历史文化,绝不是培养学生的皇权和奴化思想,而是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具有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现代公民素养。公民教育首先体现在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上,而绝不是“龙袍加身”的教学形式所能承载的。

“龙袍加身”思政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这种情境剧教学,谁是课堂的主角?如果教师仍然唱独角戏,滔滔不绝地讲,绘声绘色地演,让学生当观众和听众,或者让几个学生跑跑龙套,而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唱主角,那么,这种教学仍是低效的教学,高校思政课堂“一潭死水”的现状仍难以改观。

诚如“龙袍加身”的董老师所表示,接下来会推出占总成绩40%的表演作业,让学生穿上清代服装,扮演洋务运动中的曾国藩和李鸿章、“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让他们在演戏中了解历史。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学生学习后再展示的教学是最有效的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这样的教学改革既不是哗众取宠,更不违公民教育精神,而是时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思政  思政词条  龙袍  龙袍词条  看点  看点词条  哪里  哪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