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推动课后服务走深走实要优化四项机制

2021年12月21日,教育部举办“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介绍相关情况时指出:“双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三是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四是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五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加快;六是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深化。学校“双减”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的认可。

其中,课后服务工作进一步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有效解决了“三点半”难题,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必须看到,课后服务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确定、服务活动设置、服务师资配置和服务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还需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机制,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

合理确定服务对象。学段、所在学校的地理位置及家庭情况不同,学生及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也不同。据了解,农村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村小和教学点。没有工作或工作不忙的家长(含爷爷、奶奶)也不太愿意让孩子参加课后服务,特别是小学阶段。因此,学生是否参加课后服务要遵循自愿原则,不可一刀切。

因地制宜地设置课后服务活动。目前,一些地方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以指导学生完成书面作业和答疑辅导为主,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城及农村学校,难以在课后服务期间提供科普、体育、文艺、阅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等服务。学校要基于学校的基础条件、师资力量和外部资源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后服务活动。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可持续的问题。

统筹服务师资配置。由于学校师资不足,又缺乏外部资源的支持,一些学校便采取“堵塞”和“应付”的办法。所谓“堵塞”,指的是引导家长“自愿”不让孩子参加课后服务。所谓“应付”,指的是仅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和课外阅读。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需建立机制,激励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并建立区域外部服务资源库,统筹配置校外师资力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强化服务效果评价。当前,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情况多限于是否开展,尚未建立完善的课后服务效果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这也导致课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须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效果常态化督查制度,严格服务过程管理。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有助于强化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减轻家长的负担,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保证课后服务落地落实,还需进一步优化相关机制,在服务对象确定、服务活动设置、服务师资配置和服务效果评价等方面下功夫。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课后  课后词条  推动  推动词条  机制  机制词条  优化  优化词条  服务  服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