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要读懂北京中考改革的“加减”深意

近日,北京市正式发布《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分为考试、考查和考核三类。考试科目从原来的10门减少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体育与健康6门。考查科目包括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4科。考核科目包括信息科技、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4科。改革方案将从现初二学生(八年级)开始实施。

北京中考改革方案最吸睛的是考试科目由10门减少为6门,这种精准而到位的“减法”,可大幅度减轻学生的学业考试负担。但是,这样的“减法”改革也让不少公众尤其是家长感到担忧:中考考试科目大幅度减少,会不会因为必考改为考核考查而降低某些科目的学习质量和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意义毋庸置疑,高中还要延续相关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艺术、劳动、综合实践对学生个体素养提升至关重要,将相关科目列为考核和考查,这样的“减法”会不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些疑问,科学解读中考改革方案很有必要。

北京中考改革方案确实精准做了“减法”,但从考试作用发挥和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科学落实“双减”的角度而言,此次改革背后还蕴含着意义深远的“加法”。

列为考核考查的科目不是“不考”,而是改变考试评价方式,由试卷化应试考核转为过程考查,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科思维、探究创新能力而言,这无疑是在做“加法”。考核性科目也是如此,用“合格”“不合格”评价学生,也是在由唯分数的评价方式向综合素养全方位评估转变,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而言,这是意义深远的“加法”。

从施教角度而言,中考“减科目”不是非必考科目任课教师责任和学科育人功能的减弱,也不是学校育人责任的弱化。没有了试卷和分数等直观评价工具,考核考查将更注重过程和增量,这对任课老师和学校来说也是挑战。ABCD等级如何裁定?评价结果如何为学科素养提供支撑?如何答好减轻应试负担背景下能力素养和创新精神培育的新考题?如何在“减”的背景下落实考核考查科目课程标准?在由考试走向考核考查的过程中,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和学生素养能力评价如何转化为看得见的评价手段?让走出应试窠臼的科目回归学科教学本身,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加法”题。

中考改革正进入深水期,各地也在不断探索改进,如何做好中考改革“加减法”,并精准科学赋能“加减”改革愿景,值得关注和深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深意  深意词条  北京  北京词条  中考  中考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