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河南信阳一高校宿管阿姨的“缝缝补补小课堂”开课,宿管阿姨手把手教学生“针线活”。一学生称阿姨教得很耐心,以后生活中遇到需要缝补的事情自己就能完成。(10月26日 澎湃新闻)
近年来,各地高校因地制宜开设的各类特色课堂可谓层出不穷, 如西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毛线手工课、青岛大学开设的葡萄酒鉴赏课、成都大学开设的川菜烹饪与实践选修课、青岛科技大学开设的口哨艺术课、四川大学开设的爬树课、东南大学开设的舞龙课等,这些各具特色的选修课无不受到学生追捧。
这些选修课之所以受到学生青睐,主要是因为这些选修课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教师也不会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学生在沉浸式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某一项生活技能,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为生活增添了情趣。
拿缝缝补补来说,笔者小时候常听大人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五六十岁的中老年妇女,个个是缝缝补补的高手。困难时期,旧衣服经过多次缝缝补补之后也舍不得扔掉。按线缝拆碎,刷了浆糊褙硬衬,可以做鞋面。
如今,日子好过了,打补丁的衣服没有人愿意穿了,缝缝补补的技术也渐渐失传。但居家过日子少不了缝缝补补,衣服纽扣掉了不会订,线头绽开不会缝,如果稍有问题就一扔了之,势必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正是为了传承老一辈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河南信阳一高校的宿管阿姨面向大学生开设“缝缝补补小课堂”,手把手教这些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00后大学生缝衣服、订纽扣,掌握简单的织补技能。一位女大学生表示,以后生活中遇到需要缝补的事情,自己就可以完成。
高校开设的这些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学习不同的生活技能,背后是学校管理者的良苦用心。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既能愉悦学生身心又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生活技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