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校园课堂,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已成为主流,学生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元素,获得生动的学习体验。近日,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推行了一天“素课日”——学校关掉电子教学设备,老师不用课件上课,只用最传统的黑板。(10月18日 潮新闻)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使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流方式,在一些地方也是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一时间,多媒体成了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设备,一些教师离开多媒体甚至不知道如何上课,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借助教育教学媒介交流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开放的时间空间综合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媒介是教学的工具。作为教学工具的教学媒介不可替代教师教学,更不能左右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势必放大教学工具的功能,忽视了师生交流。
课堂可以没有多媒体,但不可能没有教师,如果课堂教学跟着课件走,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大大减弱,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变成了与教育教学设备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难免会打折扣。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启发、唤醒学生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借助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教师的问题变成多媒体上明确的文字时,学生倾听的能力就会削弱;当文字被美丽的图片、精美的视频诠释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空间便会缩小。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高效,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开放的空间,教师不可能预知课堂发生的一切。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的表现也是个性化的。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个性化表现有针对性地应对,推动课堂教学更加深入。过度依赖多媒体,甚至用多媒体左右动态生成的课堂,会让课堂教学变得封闭,不利于凸显学习主体的表现。
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设备,过于强化教育技术,也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只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小部分,教师专业水平更多表现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沟通交往能力、调控评价能力等方面。如果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师这些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就会缺失,甚至会失去研读教材、钻研教学的动力。
2021年,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确,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30%。从保护学生视力的角度来看,多媒体使用也应适当有度。
设置“素课日”的重要意义在于,让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媒介的作用,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而合理、适度、科学使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