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外国语学校等30所学校校长向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联合发起倡议,不以各类等级和考试证书作为小升初招生入学的依据。并把倡议内容作为学校做好小升初工作的社会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不知何时起,考证热火烧进了小学生群体。有媒体报道说,某公参民初中,随机抽取了111名小学生的简历进行统计,发现他们共交上来1304个证书,平均每人有12个证书。
近几年,不少地方已经实施了划片招生,师资均衡也搞得如火如荼,但一些优质初中的文化底蕴、整体实力还是对学生和家长有较强的诱惑力。而这些名校又因为资金的需要,每年总安排有部分“计划外”指标招收择校生。计划外指标虽然主要为钱,但各学校还兼顾声誉和再发展,于是“掐尖”“抢优”成了招收择校生的首选。而什么是“尖”?除了一份试卷,还有各种证书。相应的,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能就读一所名初中,继而在中考中技高一筹先人一步,家长和学生在竞争焦虑的裹挟下,不遗余力、不计血本地投身考证之中。
可以说,正是有关学校貌似公正的凭证说话,让家长和学生陷入了考证热的泥潭不愿自拔也无法自拔。
“不以学生的各类等级和考试证书作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的依据或参考;不组织考试或以某些机构的学业测试成绩作为学生入学的依据或参考;不以任何形式、任何名义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坚持平行分班、均衡师资、均衡生源。”南京30家有名的初中联合倡议小升初的“三不”,无疑是对小学生考证热的釜底抽薪。
把证书与择校和分班脱钩,坚决严格执行好师资均衡,设备均衡,划片招生,随机分班。家长和孩子就不会“为了幸福的中年,就得牺牲快乐的童年;为了有个好的未来,就得狠下心来”的偏激和冲动。不但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学生游戏、旅游、参与社会活动也有了时间保障。即使课外还在参与“培训”,大多也应该是孩子实实在在的兴趣所在,各种真正的“特长生”也会不断涌现出来。
小学教育就会回归本源,教育所提倡的“乐学”就有了基础。
前不久,上海传来了将大力整顿社会培训机构绑架教育减负的信息。事实上,脱钩了“证”“学”,一些以盈利为第一目的,置教育规律于不顾的民办培训机构和组织,就会因需求市场的疲软而自行退出舞台。那些只要花钱就可获得证书的各种竞赛,更没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