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教育部召开“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学校落实“双减”工作虽然开局良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成果还是初步成果,还需要持续巩固。吕玉刚表示,要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学校减负提质的关键。(12月22日 澎湃新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双减”落地见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当前和未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头戏”。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校教师集中培训、网络培训、校本培训、教育教学研究等为教师赋能的举措一直未间断,但教师培训的效果却并不明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不能只做“加法”,还要做“减法”。
一要在教师评价方面“去分数化”。教师评价“唯分数”“唯考试”是教师精神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制约教师素质提升的一大障碍。因此,要建立基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去分数化”教师评价体系,走出“一分遮百丑”的教师评价怪圈,实行德、能、勤、绩、廉并行的教师考核制度。同时,要通过组织培训、研讨、案例示范等方式,帮助教师克服“唯分数”“唯考试”的惯性思维,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如此,教师才能摆脱旧思维,适应“双减”新常态,努力提升知识、能力、素养。
二要进一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随着“双减”和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加上一些非教育教学任务,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即使教师按时参加各类培训,效果也有限。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要建立教师“减负”清单,切实把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减下来。同时,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盘活教师编制资源,适当增加编制供给,破解结构性缺编难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可以拓展课后服务师资支持渠道,通过政府采购课后服务等方式,减轻教师的负担。此外,中小学校要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让教师能安心教书、静心育人。
如此“减”字开路,“加”“减”并举,才能为教师队伍建设赋能。